以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上)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2020-12-04 16:49:12

以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我省理论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编(上)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周英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决议》指出, “十三五”时期,我省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振兴发展全局的大事,啃下了许多制约发展活力的改革硬骨头,建成了许多打基础、攒后劲、利长远的重大工程项目,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六个强省”建设呈现新气象,“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我们要深刻理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宝贵经验及其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根本保证

《建议》指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还突出强调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既是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验的总结和继承。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始终保持正确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必需的政治、组织和思想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政治前提和根本政治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实践证明,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是任务艰难险重,越需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越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个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强的政治定力、宏阔的战略视野、科学的思维方法、统一的思想行动、强大的整体合力,把握大局、总揽全局,始终做到全党思想不乱、行动不偏、力量不散,成功化解各种重大困难和矛盾,成功战胜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起强大智慧和力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实现奋斗目标既要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威,又需要广泛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路线、统一战线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起共同奋斗、众志成城的强大发展合力。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将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促进人类减贫。在西方世界眼中,社会主义中国一度是“贫穷”的代名词。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贫困人口数量依然众多。经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绝对贫困现象即将消失,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2015年底的5575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已从5.7%降至0.6%,到2020年底将全部脱贫。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不仅使我国彻底抛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而且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人类战胜贫困、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世界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样板。

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不仅进一步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

拓展发展道路选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贡献不仅在于经济增长等硬贡献,而且还在于中国发展模式创新的软贡献。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的强大生机活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发展道路选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教授】



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和重要特征

亓 利

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应把握三条逻辑主线,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论断。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

正确判断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成就的重要经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判断。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其重大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新发展阶段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起好步开好局。“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凸显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仍跃上新的大台阶。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276美元,比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13.7%;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华民族几千年消灭绝对贫困的夙愿即将在我们这代人的奋斗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这表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承上启下的阶段,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目标起好步开好局。

新发展阶段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华民族180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分两步来实现四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党的十三大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天,我们终于开启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这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夯实坚实基础。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世界样本。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回答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时代之问。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当我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走社会主义道路建成现代化强国时,更将书写人类发展的历史。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 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确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其表现出新特征:其一,风险与机遇的界限模糊了,机遇中有风险,风险中有机遇;其二,机遇的主观性在增强,机遇的把握往往取决于抓机遇者的能力;其三,风险与机遇的相互转化速度在加快,一个机遇在短时间就可能转化成风险,反之亦然。我们要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辩证认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特别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深圳,寓意非凡。在深圳他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十四五”时期我国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要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要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为推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赢得先机、赢得主动。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教授】


规划引领是对接目标的接力赛

刘瑞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科学擘画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对“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及2035年远景目标思考如下。

立足国内,发挥规划目标引领作用

准确领会规划目标的时间维度。《建议》描绘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从六个方面,以“新”字为统领,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2035年远景目标首次见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表述,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议》立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客观条件,从9个方面对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行了更加清晰的展望和顶层设计。《建议》将“十四五”规划目标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衔接,在总结“十三五”的基础上,继往开来谋划“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短期目标与宏大愿景紧密相连,目标设计展现历史纵深和实践厚度。

深刻理解规划目标的系统观念。规划引领,回答的是“向何处去”的问题。规划是对未来的设计和安排,同时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判和应对。目标是方向的指引,是发展的共识,是力量的源泉,是持续的接力,是行动的指南。目标设计制度化规范化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减少阻力,增加目标的导向作用,更加科学、透明和可预期。制定五年规划同时制定未来更长时期发展纲要并不是仅限于“十四五”规划时期。纵观实施五年规划(计划)以来,我国分别于1980-1981年,在制定“六五”计划的同时,制定了十年规划纲要;1990-1991年,在制定“八五”计划的同时,制定了十年规划;1995-1996年,在制定“九五”计划的同时,制定了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有了2035年目标的远景,映衬出“十四五”规划的近景,远景近景统一起来,目标的协同带动行动的协同,体现出战略谋划的系统性、基础性、长远性特征。

着眼国际,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的未来影响到世界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看待“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也应该从这两个大局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变”字,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变”,不仅体现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发生改变,体现为世界经济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改变,更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应变和求变,洞察危与机,并找到转危为安、化危为机的方式方法,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机”来自中央审时度势对世界发展方向的重大判断,即:“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来自我国强大的战略定力;来自我国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来自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汇聚起来的磅礴力量。

准确的识变、科学的应变、主动的求变。“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这五年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是接续即将达成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寻梦之旅。如果说百年的奋斗目标是一场马拉松接力赛,需要一代代中国人对目标的笃定而坚持不懈在赛道上奔跑,五年规划目标就是每一场短道赛跑,赛跑需要加速度,需要张弛有度控制节奏,需要关键时刻的冲刺,这场全民参与与世界相向而行的赛跑中,规划目标的战略设计,是向世界展示的中国智慧。

聚焦龙江,找准新发展阶段中的龙江方位

落实“六新”目标的总体要求。《建议》从经济发展到改革开放,从社会文明到生态文明、到民生福祉六个方面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六新”目标覆盖到五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新”字的表述,是对规划期的目标任务作出新的具体部署,对外,彰显了大国的责任担当;对内,回应了百姓的期待和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发展长周期的战略安排。“六新”目标同样是对龙江“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和行动指南,需要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加以落实。

对标“六新”目标的龙江方案。对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中“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的要求,龙江增长潜能如何释放需要认真研究。通过对传统动能评估,对新动能潜力如何生成和释放进行分析预判。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需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举全省之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对黑龙江经济增长潜能的界定:是一种有资源禀赋条件的产能基础、有国家战略的需要支撑、有内外部市场需求的成长空间、有创造性融入更大范围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发展机会,并通过创新驱动、畅通循环能够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可以持续生成与释放的经济增长潜力。“十四五”黑龙江经济增长不能建立在对已经衰败的产业和企业的硬扶持上,而是需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资源整合与配置方式变革,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寻求与培养、壮大新的具有均衡发展特征的产业结构。为此,需要从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视野,在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做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梳理提供一份黑龙江经济增长潜能的清单,这份清单尊重历史但必须突破发展困境制约,顺应规律但必须积极赶超晋位,前瞻未来但必须牢牢把握主动权。

黑龙江要抓住国内需求市场扩容、经济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新机遇,踏准国家政策拍节和现代化进程的节奏,通过创新驱动,确定支撑黑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矩阵和行动路径。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发挥高校创新发展主阵地作用

冯德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些指导思想和原则共同构成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指导方针作为总体要求和行动指南,必须贯彻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从国内发展看,“十三五”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将如期实现,“十四五”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现高质量发展需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特别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从激烈的国际竞争看,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都凸显了以创新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主要的任务是系统掌握《建议》的精神,切实将《建议》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到2025年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取得新突破,将“创新驱动发展”列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在创新驱动等十个方面取得新突破。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能,高质量发展为战略支点,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开好局、起好步。

高等学校作为创新高地对创新发展的主阵地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同时,高等学校作为重要的创新基地为创新驱动做出贡献。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我省高等学校数量较多,有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样的高水平大学和众多立足龙江、立足行业、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且总体上布局比较合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从全国来看我省也属于高等教育大省。我省高校综合实力与能力水平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前提基础。我省应着手培育和建设综合实力强、学科特色强、服务能力强的高等学校;制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特别是要制定高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搭建产学研对接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让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高校创新、推动高校创新,为高等学校发挥创新作用提供体制机制保障,释放高校潜在优势,提升学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面向社会、划分层次、扬长避短、激发效能,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特别是制约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战略研究和“智库”建言献策、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有新突破,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我省高校也应顺应新时期经济社会需求,利用我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找准定位,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发挥学科特色优势,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需求,深度融入创新发展战略中,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也能够获得自身的发展进步。

高等学校应补齐发展短板以释放创新活力

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我省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涉及体制机制问题的改革还在攻坚,吸引留住人才的力度还需加大”等问题还有待解决。从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看,还存在着人才结构不合理,领军拔尖人才相对较少;高等教育社会服务意识和功能发挥不够充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资金需求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机制和体制尚不完备等宏观问题。也存在着部分高校人才流失而造成队伍不稳定;部分教师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也势必会影响高校创新功能、服务功能的发挥,造成高校创新能力仍不适应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窘境。我省高校要集中发力补齐发展短板,发挥特色优势,以释放和提升创新能力为发力点,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新征程伟大事业中贡献出龙江高校应尽的力量。

(作者系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