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脱欧”的一千零一夜
  来源:新华社  作者:韩梁 叶书宏
2019-03-22 12:29:21

“脱欧公投”已过去整整1000天,英国人也经历了光怪陆离的“一千零一夜”。

1000天之前,许多英国人冒雨出门,投票选择离开欧盟。他们以为只需按下一个启动钮,政治操作系统就会自动给出答案。1000天之后,他们依旧在迷茫中徘徊,如同《加州旅馆》歌词里的房客:你可以退房,但永远无法离开。

一道选择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

3月29日英国“脱欧”大限来临之前,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向欧盟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正式发出了一封信函,要求把“脱欧”时限延迟到6月30日。媒体评论,这无异于向欧盟发出了求救信号。

折腾了快三年,离婚“大限”将至,分手协议还没签字。法国欧洲事务部长纳塔莉·卢瓦索甚至给自己的猫起名“脱欧”:她吵嚷着要出去,可我打开门,她又立那儿不动了。当然,后来这位部长辟谣说,只是个玩笑。面对英国人的拖延症,没点幽默感还真不行。

上周,英国议会对“脱欧”协议进行了“三连投”,先是否决了新的“脱欧”协议;再投票否决无协议“脱欧”,最后投票决定推迟“脱欧”。三次投票结果至少透露出几个信息:

一是,英国人不愿意无协议“脱欧”,这一点倒是同欧盟态度吻合;

二是,梅首相和欧盟达成的过渡期“备份方案”行不通,因为英国保守党强硬脱欧派和北爱民主统一党认为,新协议不足以防止英国北爱无限期留欧;

三是,矛盾尖锐,各方都没有决断,为避免无协议“脱欧”,只能继续拖。

欧盟倒是对英国延迟“脱欧”持开放态度,但是欧盟并不会无条件同意推迟“脱欧”,即便同意推迟“脱欧”,分手协议到底改不改、怎么改又将引发新一轮博弈,变数很多。英国议会表示不会就没有实质改动的新协议再次投票,从程序上把梅首相逼入了死角。

2019年3月13日,英国议会下院投票反对无协议脱欧。(新华社发)

可怜了梅姨,忍着糖尿病折磨,奔走于伦敦和布鲁塞尔,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心力交瘁熬出的协议,被英国议会打脸,两次大比例否决,也难怪她在议会陈述时一度“失声”。欧盟方面也不会怜香惜玉:该谈的都谈了,不会再让步。

3月21日,欧盟举行峰会,只有得到全部欧盟成员国批准,英国才能推迟“脱欧”。法德等欧盟大国早就对英格兰的拖延症不感冒,法国人已经公开表示,正在与欧盟伙伴讨论是否阻止英国“脱欧”延迟。

当下的“脱欧剧”,已经进入即兴表演阶段。再投一次票?以当前的协议版本,英国议会肯定不答应。重谈一个新版本?欧盟不奉陪。死结怎么破?不“脱欧”?闭着眼睛闯关的硬“脱欧”?第二次公投?“分家不离婚”的无限期拖延?在英国政治面临“死机”的情况下,结局很难预料。

一部情感剧生生变成了步步惊心的悬疑剧。如今别说是外国人,就是普通英国人,也看不懂“脱欧”了,以至于不少媒体不得不借助工程流程图来扫盲。梅姨自己感叹说,这是英国议会的“集体政治失败”。

英国的民主生病了。在党争激烈、民意分裂的当下,“脱欧”议程已经被无比复杂的政治决策程序“玩坏了”。政府想占据主动,议会却不甘心权力旁落,不断用法案和各种相互关联叠加的繁琐条文给政府“下套使绊”,蚕食权力。在这个充满了“暗物质”的系统里,程序正义压倒了公平和效率,也让政治决策丧失了推动变革的动力。

一条边境线,最难啃的“硬骨头”

“脱欧”协议“难产”,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爱尔兰岛一条500公里的边境线。

爱尔兰和英国北爱尔兰地方政府都不能接受任何导致出现“硬边界”的脱欧协议,因为早在1998年,英国就同爱尔兰政府签署协议,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英属北爱和爱尔兰间的“软边界”状态。这被认为是爱尔兰岛和平的重要基础。

目前,北爱尔兰地区与爱尔兰之间人员与货物均可自由流动,彼此相安无事。但是,英国“脱欧”之后,这条边界将从现在的欧盟内部英国与爱尔兰的“两国边界”变为“欧盟区与非欧盟区边界”。这也意味着,爱尔兰和北爱尔兰之间将设立实体海关和边检,重回“硬边界”时代。

英国北爱尔兰地区与爱尔兰边境线上的路标。

欧盟为此提出了“备份方案”:如果英欧在“脱欧”过渡期内未谈妥贸易协定,过渡期结束时,为了避免出现“硬边界”,英国北爱将临时留在欧盟关税同盟内且不设截止期,英国也不能单方面退出。

英国人不干了,既然都不是欧盟成员了,怎么还得听你管?北爱尔兰要是一直“滞留”欧盟,显然有损英国主权利益。在英国要求下,欧盟写了个不会无限期拖住北爱的“保证书”。可英国人一研究,这个保证书根本没啥法律约束力,不接受……就这么吵吵闹闹,始终谈不拢。

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如今衍生出了“十万个为什么”,不仅消耗着英国和欧盟对彼此的耐心和信心,也迫使英国人重新思考自己在欧洲和世界中的角色定位。

一拍两散,几家欢喜几家愁

当然,不管“脱欧”剧情怎么发展,普通人关心的还是衣食住行。有人预计,“脱欧”将使英国经济受到重大冲击,严重程度堪比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

英国从欧洲大陆进口大量日用品和食品,若是“无协议脱欧”,可能会导致英国短期内出现食品药品短缺,商品价格上涨;

英欧之间的交通运输也会受影响。最直观感受是,这段时间乘坐“欧洲之星”火车往返英法的乘客排队时间明显变长了;

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因为身处全球价值链的不同链条,受到“脱欧”的影响和感受也并不相同。

英国金融从业者最关心的是,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会不会被取代?

金融及保险服务贸易是英国服务业的“主力军”,欧盟为其贡献超过40%。如果“硬脱欧”,英国将失去进入欧盟单一市场的“护照特权”,对英国银行业和以欧元计价的交易结算业务产生影响。

但是跟欧盟其他国家相比,英国无论在地理位置、营商环境、产业生态、人才储备等方面都更有优势。这些核心要素不变,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短期内就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所以人们看到,当一些金融机构把岗位从英国迁出时,一些顶级投资银行反而打算在伦敦扩员,因为他们预期英国仍将是欧洲业务的主要中心。这么看来,英国的金融精英们可以稍微踏实些了。

对英国制造业来说,最不能承受的是“无协议脱欧”。关税上升、清关拖延、供应链中断……招招致命。一旦英国退出欧洲关税同盟和单一市场,英欧之间又无法达成自贸协议,那么汽车发动机每跨越一次英吉利海峡都将面临核查征税。这么整,谁还敢在英国造车?

所以,一些经济学家干脆放弃了预测英国2019年经济走势,因为无法预测。

不过,也有人认为,“无协议脱欧”并非“不可承受之重”。比如,英国财政部前商务大臣吉姆·奥尼尔认为,国际贸易主要由各国需求增长决定。英国未来贸易取决于英国是否有世界其他地方所需要的产品,而不是双方将签订何种贸易协议。

隔海相望的欧洲大陆,同样几家欢喜几家忧。得益于欧盟共同渔业政策,法国每年捕捞的海产品中三分之一来自英国海域。欧盟各国每年在英国海域的捕捞量远超过英国在其他欧盟国家海域的捕捞量。法国的渔民担心,一旦英国跟欧盟分手,他们就不能自由进出英国渔场,当地经济或将遭受暴击。

一场公投,成了民粹与算法的狂欢

当欧洲民粹遇上大数据时代的精准算法,“脱欧”成了“数据政治”的试验场。

最近,一部名为《脱欧:无理之战》的纪录片风格电影风靡网络,真实还原了“脱欧”公投背后一场隐秘的“数据战争”,讲述了政治操盘手如何使用网络和大数据操纵民意,最终赢得公投胜利的过程。

复杂的利益博弈,必然有赢家输家。英国精英阶层尽享全球化和一体化成果时,底层民众却饱尝困顿和苦涩,加上外来移民大量涌入,冲击了平静生活,让他们越发感到生活无望,被边缘化。“脱欧”于是成了他们发泄愤怒的渠道。

“脱欧”阵营和右翼政客恰恰利用了社交媒体、数据挖掘和精密算法,精准定位了这批没有话语权的“隐形人”,又通过量身定制的网络政治广告投放,煽动并操控他们的情绪,戳中其痛点,让他们投票支持“脱欧”。

当年“脱欧”阵营的一名“军师”曾如此总结:这三百万张原本不存在的“脱欧”选票,足以改写历史。

历史上一贯务实精明的英国,如今却纠缠于“脱欧”无法自拔,似乎难以理解。但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过去被主流舆论忽视的潜在民意通过算法得以聚合,汇集成足以改变政治格局的力量。一场无声之战,不仅带来了二战以来西方最惊心的政治事件之一,也深刻影响乃至塑造着21世纪的政治形态。

一对介词,丘吉尔“with”“of”对比见功力

好日子不过,非搞“脱欧”,英国似乎有点“作”。

实际上,英国人的“疑欧”、“脱欧”情绪由来已久,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也一直三心二意、踌躇摇摆。就像芬兰前总理亚历山大·斯图布形容的,“总像一个不情不愿的新娘”。

四十多年来,英国对欧盟始终是利字当头。当初不愿入欧是因为担心让渡主权而利益受损,后来发现,不参与一体化潜在损失更大。若即若离,患得患失,一直是英国对欧盟的心态。

2019年2月7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会面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新华社发)

同时,骄傲的英国人难以接受,自己的生活受到海峡对岸巨大“超国家机制”的支配,因而对欧洲一体化的“大试验”“大工程”充满戒备。

从罗马帝国对英格兰的征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欧洲大陆交往基本上就是一部战争史,充斥着征服与被征服,侵略与被侵略。昔日全球霸主的辉煌让英国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世界大国”自我认知。多数英国人对于欧洲建设并不感冒,不相信英国作为一个全球角色的命运跟欧洲一体化的成功绑定在一起。

英国首相丘吉尔1953年在议会下院发言时说:“英国和欧洲的关系是由介词‘和’(with) 而 非‘之一’(of)表达的——我们和他们,但我们不是他们的一部分。”

英国既没有欧洲观念的认同,也没有理想主义的想象,更多的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考量。对英国而言,欧盟是一个拥有5亿人口的大市场,一个可以从中获利的自由贸易区,一个放大国家权力和经济繁荣的工具,一个实现“目标”的方式而不是目标本身,作用跟北约、联合国安理会或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类似。一旦这个工具不好用了,就要及时止损,选择抽身。

一场牵手,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人们在谈论着这场“世纪离婚”,更多的是谈论英国的“作”。实际上,欧盟已不是当初的欧盟,这场牵手,英国似乎找不到再次拥抱的理由。英国“脱欧”犹如试金石,折射出欧盟发展进程的“中年危机”。

 这些年来,欧洲一体化进程走得磕磕绊绊,希腊债务危机蔓延直至引发欧元区危机;非法移民问题持续发酵,引发二战后最大难民危机;成员国发展步调不一,导致内部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围绕财政、移民、预算的纷争持续不断……

可以说,欧洲一体化的政治架构设计不少,但经济融合不彻底,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不仅削弱执行力,有时还相互打架。欧盟成员之间分歧和矛盾加深,对于欧盟未来的路径选择也没有统一思想……欧洲难民危机如同催化剂,强化了英国人的观念:欧洲大陆不值得留恋,选择离开,并不完全是非理性。

英国人欲走还留,欧盟却没有表露出过多的眷恋。

一些欧盟成员国看来,英国享受着不同于普通成员的特殊待遇,还不满足现状,反而为欧洲一体化添堵,所以认定英国人只能同甘、不愿共苦,对英国一直心怀戒备。从40多年前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两次阻拦英国入欧,到如今“脱欧”谈判里欧盟的冷脸、强硬、不松口,都不难看出英国和欧洲的同床异梦。

欧盟也担心,英国“脱欧”可能在欧洲引发不好的示范效应,助长地区内部的民粹和疑欧倾向。今年5月,欧洲议会将举行“换届”选举,若是各种支持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力量在欧盟议会选举中得势,可能会聚合起来,改变欧洲的政治天际线,阻碍欧洲一体化的推进,冲击欧盟赖以存在的价值体系。

一个黑洞,吞噬着发展的资源和共识

“脱欧”操作,如同踩下刹车换赛道,然后重新踩油门,转换成本和政治损耗之高,英国社会已经深有感触。

一次关系长远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最终却交由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选民公投,而政客出于私利操控民意,使其成为实现自身政治目标的砝码。成熟的政治体系所具备的整体统筹、利益协调、战略规划等决策职能被架空,反而制造出一个巨大的“政治黑洞”,吞噬着本应投入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资源与共识。

英国“脱欧”,折射出西方世界太多维度的深层次问题。

从欧陆到北美,一些西方国家政治“黑洞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政治体系消耗资源,严重内耗,却难以产生服务于民众、造福于国家的积极力量。政党斗争导致决策体系失效,无力推动根本性、长期性的改革。以选举政治和多党竞争政治为核心的西式民主,难以协调社会各种力量,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保障的功能正在丧失。

耶鲁大学政治学者戴维·梅休指出,政客们即便想作为,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支持,包括选票和资本,也很难拿出勇气开出“苦药”。

英国“脱欧”的政治操作系统运行了1000天,从最初的速度缓慢、故障频发,到之后的病毒感染、程序错误,如今已经彻底陷入了系统性失灵。这种制度失灵,已经不是简单重启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彻底检修和参数重置。沿袭老旧的短期主义、功利主义思维,不从发展和民生的根本逻辑出发,就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政治精英还在无休止地辩论,民众已经用自己的方式抵制“黑洞”了,英国“脱欧”进程激发起民众的改良意识……西方不少学者意识到,需要一次彻底的改革。

然而问题在于,深度分裂的民意还能重新凝聚共识吗?西方能否从世界其他优秀文明中获得启示,实现自我超越和革新?

答案仍在风中飘。

(责编马越 编辑路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