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行医人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宋丽华
2018-11-14 16:49:13

demo.jpg

《草原巡医》       版画       晓岗

时光飞逝,转眼改革开放40年了。40年是一个什么概念?是我刚出生到现在的长度,是人生一甲子三分之二的时光,更是中国从清贫到繁荣、落后到发展的历程。

40年前我刚出生,我姥姥说我出生那年中国正在重新起步,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开始了全面开花。我姥姥说这些话她是从队里开会的广播上听到的,其实她没听懂,很多人也不懂。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已成为中年人,作为用生命长度经历这次改革开放的见证人,站在人生清明的制高点上,再回望过去的四十年,我懂了,我想过上好日子的人们也懂了。

我出生那年,虽然如火如荼的改革已经开始,但是天高皇帝远的穷乡僻壤,曙光总是来临得稍慢,我们那儿还处于贫穷的状态中。穷人最怕的就是生病,生病要命啊。吃五谷杂粮又咋个能不长病呢?这也是贫穷带给人最直观的痛苦呈现方式。病了上不起城市的大医院,也拿不起乡里的药费,没办法,只好信土医,求土医。土医就是我姥姥这样的,她有三样绝活,拔火罐、刮痧、推拿。每有村子里的孩子闹毛病就来找姥姥看病,但凡来这里的,都是没钱的人家,姥姥三把锤子都用上,在孩子身上推推拿拿,针来罐去。很多小孩就在姥姥手下被拾捯好了。姥姥救过不少孩子的小命,当然也有救不回来的。听我妈妈说,我二舅6岁那年,晌午出去和一群小孩儿在村子里玩儿,不知怎的,路上迎面而来一辆受惊的拉粮马车,把6岁的二舅撞倒。马蹄踩踏过后,又被车轱辘碾压,人当时就快不行了。大家七嘴八舌说去县里能救过来,可是住院抢救需要好大一笔钱,姥姥家七八个孩子,这些张嘴吃饭已经很是个难题了,平素来看病的也就是一包果子两袋糖的,拿啥去看病啊?

没办法,姥姥就把二舅抱回家,她不相信自己救了那么多孩子,自己亲生儿子救不回来。围着二舅忙活了一天,二舅还是走了。大哭过后的姥姥躺了三天没下炕,她跟大舅说,张凤,你去学医吧。就这一句话改变了大舅的命运。我想那一刻我姥姥一定感知了贫穷和死亡带给人的那种深刻的痛苦。20岁的大舅从此跟着本家一个老中医学习医术,一学就是十个年头。

1988年时,农村形势大好,村里在供销社旁边建了卫生所,大舅在卫生所里当大夫,没事背着药箱走街串户,上门给人看病。他们也管大舅叫“赤脚医生”。那时土地承包到户已有几年,大家劲头足,日子也好了。大舅说那年之后农村新生儿的死亡率降到了百分之二,学校开始给学生免费接种疫苗,妇女生育健康每年也有了免费检查。过去对生病的恐惧,对死亡的无能为力已经慢慢如潮水般退去,不再畏之狼虎般。

我还记得村里张二奶奶第一次输液的情景,老太太像见了稀奇玩意,粘着胶布,摁着棉球,从村东头走到西头,热热闹闹地宣扬自己滴了水,仿佛得病也成了一件光荣又值得炫耀的事,其实那是炫耀好日子。这要放在以前,这个岁数得了病几乎就靠挺了,挺得过去就算过去,过不去早早准备料子和寿衣。可见改革开放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是生命的保障有了提高。改革改革,人命不为大,啥发展了有用?这是我姥姥说的。

时光荏苒,在姥姥这个土医退出农村舞台后,大舅这个赤脚医生接过全村保健的担子,一干就是20年。去年大舅的女儿燕子在牡丹江医学院毕业了,成为一名正式的外科医生。这得益于大舅当年倔强的坚持,本来小姑娘家家的喜欢文艺也无可厚非,希望自己能从文发展,但大舅苦口婆心地劝,大舅说:“中国多一个少一个你这样的作家不足为奇,你也不一定出名,但是多一个大夫那可是能救回来好多条人命的。”本来要写诗画画的手接过了手术刀,也接过了家族的事业。

去年大舅到燕子工作的齐市三院看闺女,那些先进的仪器令他咋舌。自己以前号脉半天,反复问诊,望闻问切全用上才能判断的病情,到了人家这,好家伙,几分钟就完事了。仪器的先进还不算,农村人都上了合作医疗保险,有病国家报销,还有大病救助政策。这和40年前只能靠土医土办法维命的时代完全不同了,生命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民生之首位。

我们家族三代行医人,从土医到赤脚医生,再到现代的专家医师,从多年前因贫穷只能用土办法延命,到大舅时几片药一瓶滴水治病,再到现在高科技保障生命健康,这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轨迹。我想没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的了。

(编辑:杨铭  责编:晁元元)

demo.jpg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天鹅》 共享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