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百壮士”精神激励下前行 记哈工大激光领域爱国奉献的三代科技精英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见习记者孙铭阳 本报记者孙佳薇
2018-11-27 17:17:41

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扩建初期,汇聚了立志为共和国工业化献身的大批青年才俊,培养出平均年龄在27.5岁的800多位年轻教师,被老校长李昌称为“八百壮士”。已故著名光电子技术专家马祖光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而今,虽然“八百壮士”多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们依然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激励引领新一代哈工大人茁壮成长、屡创佳绩、英雄辈出。“八百壮士”的精神,已成为广大师生奋发进取的不竭动力。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1950年7月,大学毕业的马祖光响应国家支援边远地区发展的号召,放弃回到家乡北京的机会,怀着一腔热血毫不犹豫地选择到哈工大当一名物理教师,同时在研究生班继续学习,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科研生涯。

“中国的激光研究不能落后。”1970年,马祖光创办了哈工大光电子技术专业(原激光专业)。虽然马祖光的核物理底子比较厚,但激光对他来说却是陌生的领域。专业初创时,精通英、俄两门外语的马祖光天天坚持到省图书馆看外文书。当时,偌大一个外文资料室里,只有他一个人如饥似渴地摘抄国外的激光文献资料,并用透明纸把图描下来。时光悄悄流逝,几经春夏秋冬,马祖光摘抄了厚厚的几十本资料,并把这些资料和文献卡毫无保留地提供给教研室的每一位老师。

创业初期,为了尽快把激光技术推广出去,为人们所认识,在搞理论研究的同时,马祖光带领大家完成了许多激光民用项目并获得成功。20世纪70年代初,哈尔滨第一个高层建筑“黑龙江省电视台”在施工时遇到了难题。当时在黑龙江首次采用快速浇注法,但在夹板中灌水泥是用吊锤找垂直线。当建到第四层时,由于刮风等原因,垂直度难以找准,这样就拖延了时间,又影响了水泥的连续浇铸和凝合。施工单位火速求援,马祖光领着几个人用3天时间研制了“激光铅直仪”,使这个工程顺利完成。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马祖光非常兴奋,他对课题组的同事说:“科学的春天来了!这对我们搞激光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他带领大家干事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先后研制的多项产品均在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肩负使命砥砺奋进

“我从1991年到哈工大读本科开始,此后读研、读博、工作就一直在这里。”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副院长赵永蓬说,“刚来大学报到那天,班主任说,下午会有老科学家给我们开一个交流会,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位老科学家就是马祖光院士。交流会上马院士和我们分享了很多关于学业和人生的故事,也在未来发展规划、人生观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指导。”

赵永蓬目前从事短波长激光领域的研究。他告诉记者,这是早年间马祖光院士出国访问交流时,根据国际上的动态发现的研究项目,因为这种小型化装置比较适合在高校的实验室做,所以我们就开始了这项研究。“研究初期,同样面临着缺乏资金的问题,大家就在旧设备中翻出电源,东拼西凑,前后花了八年的时间才把激光做出来。”赵永蓬说,“在这期间,马老师也一直和大家一起做实验,帮助解决了很多实质性问题。”

赵永蓬告诉记者,他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在国内独家开展了放电激励的小型化软X射线激光研究,激光能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在国内首家开展了放电等离子体极紫外光刻光源的研究工作,为未来建造更高功率的极紫外光刻光源奠定了基础。“我现在的研究和当年马院士做的工作是有很大相关性的,因此我也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向马院士学习。”赵永蓬说,“在和马院士的接触中,我看到了一名科研人员身上所具备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思维方式等,他在如何透彻地做实验、出结论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指导。我们作为当前激光领域的中坚力量,有责任也有义务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确保业务精良,像马院士学习。他直到去世前还在不停地查阅外文资料,可以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樊荣伟教授目前在哈工大航天学院从事激光测绘和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八百壮士’通过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诠释了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樊荣伟说,“从我1998年来哈工大读书开始,通过一些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感受到了马祖光院士那种对工作的热忱。这种热忱一方面是对学术的热爱,更多的是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感,是一种报国的情怀。”

樊荣伟告诉记者,他博士期间的导师陈德应是马院士的学生,陈老师时常会跟他们讲当年马院士创建专业的时候,物质条件很差,仪器设备非常缺乏,为了一些实验室需要的东西甚至还要跑废品收购站。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以马院士为首的老前辈们把实验室从无到有建起来,建成了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作为80后青年教师,樊荣伟感触很多:“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无论生活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是以前没法比的,开展相关研究的硬件条件也比过去提高了很多,用到的很多设备完全可以与国外的实验室相媲美。时代虽然不同了,但我们年轻一代仍需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在我们国家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这个大背景下,扎扎实实地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服务国家需要,争取做出更多有用的科研成果,培养出更多服务国家的人才。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目前我们专业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越来越紧密。我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静下心来,把工作做实,把学生带好。”樊荣伟说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