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人与土地 也连接耕耘与收获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王传来
2018-12-11 17:05:04

demo.jpg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诗经》中的《良耜》,描写了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春耕图:男人们手扶耒耜在南亩深翻土地,尖利的犁头发出了快速前进的嚓嚓声……在中国古诗词里,歌咏农具的诗作不少,农具是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那些铲、斧、镰、耙、镐、耧等,映射着祖先们的聪明智慧,观照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动人情境。

在中国这个农业文明古国,传统农具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先民的发明创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在土地上收获更多的粮食,农具不断被改造升级。它们的材质由木石变为铜铁,功能由简单的挖掘、脱粒发展成更为细化的整地、播种、灌溉、收获等,畜力、水力取代人力。农具更加精良好用,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人们寄予土地更多的希望。

demo.jpg

农具连接人与土地,也连接耕耘与收获。改革开放40年间,在黑龙江这片有着中国最大耕地面积的省份,人与土地之间的工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延续了上千年的耕种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铁犁牛耕图早已成了乡愁和回忆,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成为田野的主角,“只见农机不见人”的现代生产方式,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一路提升。目前我省农村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6.8%,比40年前提高57.9个百分点。如此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成为我省粮食增产的基础和保障,十三、十四、十五,“连丰”前面的数字一再被刷新,“中国大粮仓”当之无愧。

从“大弯腰、小镰刀、小药壶”到“大农机、卫星导航、物联网”,如果说,农具的变迁是可触摸的历史,那么迭代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人们对土地的冀望、对劳动的热爱。40年前的兴十四村,为了多打粮食,用买来的1130多个零部件组装起一台“东方红”拖拉机,以一种闯劲实现了那时的梦想。今天,我们仍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只要以一种敢闯敢创的姿态,必然能逐一攻克,比如,以机械化翻埋、碎混、覆盖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已在龙江大地上普及,秸秆处理的难题正在破解。

demo.jpg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上,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乡村振兴需要龙江人胸怀大局、富国强民,敢于尝试、勇于开拓,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这些宝贵而恒久的品质和精神,它们是龙江乡村振兴强大的驱动力量,也是龙江人奋力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必须具备的要件。龙江人深爱着养育自己的这片黑土地,我们一定能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