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统文化“尚和合”的时代价值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作者:孙鸿鹤
2018-02-13 11:00:34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一方略,彰显了我们党对价值观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伦理文化的基因,扎实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它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demo.jpg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没有殖民或侵略他国。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这是我们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国自古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

“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出自《周礼·春宫宗伯·大司乐》,意思是说,以使各国亲睦,民众和谐,宾客安定,远人悦服,动物繁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是多样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坚持交流互鉴、和谐共存。从而构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友好交往的最佳路径。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各国都应该根据自身禀赋特点,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