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编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2019-05-20 17:15:44

demo.jpg

●把握“三个定位”加强“三个建设”

周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上的与时俱进和理论上的创新发展,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始终坚持“四个自信”、全面理解和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省社科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省委对社科院提出的工作要求,坚持正确把握“三个定位”,着力加强“三个建设”,不断推动社科院工作创新发展。

坚守政治定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阵地。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阵地的政治使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是重视夯实意识形态基础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学术根、铸政治魂。结合实际,在理论武装上突出抓好“四进”:即进班子建设,抓好中心组学习的表率示范;进科研工作,召开东北三省一区社科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会,连续举办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学术沙龙;进院办期刊,开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理论专栏;进教学课堂,在研究生教育中坚持开展系列讲座,增强了理论武装的常态性、系统性、实效性。二是重视加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认真落实“党委专题研究、专题报告”制度要求。年度工作按时报告,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制定管控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特别是对涉外学术交流交往,严格落实意识形态纪律要求、提醒谈话和文章言论审查把关。不断完善责任体系,工作责任落实到岗到人,纳入年度述职、考核体系。三是重视发挥意识形态职能作用。加强理论和时政的研究宣传,在舆论引领上充分发挥专业队伍作用,利用各类对外交流平台正面宣传龙江,开展“四力”教育实践,组织百名专家下基层等活动,关注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发挥了专长,尽到了专责。

明确发展定位,努力建设全国一流地方社科院。确定“实现一个总体目标、突出四个战略重点、构建八个有力支撑”的发展思路,倾力在三大体系建设上进行突破。一是强化学科体系建设。形成以17个研究所为支撑,涉及八大领域的科研体系;构建了以20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为主体架构,以2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创新学科、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学术引领的学科群,推动了学术成果全面提升。二是强化学术体系建设。巩固传统优势,保持在俄罗斯、东北亚研究上的学术领先;突出地域文化,扩大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地方史研究上的学术影响;提升特色研究,保持犹太人研究等领域的学术地位。持续推进重大项目。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实施8年来,累计完成著作78部(册),推出一批填补省内、国内空白的力作,带动了学术水平提高和学术体系建设。三是强化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构建龙江学术话语平台,打造了以中俄经济合作与“一带一盟”对接高层智库论坛、龙江振兴发展论坛为代表的高端智库论坛品牌,以国家社科百强期刊《学习与探索》为代表的学术期刊品牌,以国家级、省级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品牌。在学术研究、建言咨政、舆论引导上发出龙江声音、贡献龙江思考。

提升功能定位,努力建设龙江振兴发展新型智库。主动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以创新为动力,以应用为导向,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一是创新思路。坚持对策研究与学术研究并重发展、相互促进,推出学理性、专业性与应用性、操作性相统一的智库成果;创新组织架构,整合科研资源,建立四个智库;改进评价考核体系,强化智库建设导向。二是创新机制。构建与国际智库、国家智库、沿边九省区、东北三省一区和省内部门、市(地)的合作机制。与中国社科院共建国情调研基地,依托国家智库资源,启动实施一批国情、省情研究项目。聚焦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优化智库课题生成机制,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加强省内多形式合作,面向省直、市县和行业等多方面需求开展项目研究。三是创新方法。加强先进研究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建设数据库,建立了历史文化、农业等数据库体系;升级工具箱,正在与中国社科院合作,引进国家宏观预测数据模型、大数据政策模拟等先进研究工具,提升智库研究的科学性、权威性、原创性。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于渤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对从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充分肯定了文化文艺界、哲学社会科学界取得的显著成绩,指出“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守正”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守正”是根基。“守正”是要坚守正道,守住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坚守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守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基。“创新”是源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将“守正”与“创新”相统一,聚焦突出矛盾,破解现实难题,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正确方向;不断“创新”,“守正”才能固本强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就指出,东北发展,无论析困境之因,还是求振兴之道,都要从思想、思路层面破题,不断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提出6个方面的要求,指出“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发展新格局就是打破现有的固化区域、产业、项目的概念,用创新的思维构建黑龙江区域发展新模式,用新作为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加快培育黑龙江新的经济增长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是构建黑龙江区域发展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整合现有资源,组建城市群,按照要素集中的原则进行区域规划,改变我省单体城市经济总量小,竞争力弱的局面,形成黑龙江地域、资源、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人力等供给的优势,建设、形成新的增长极。二是发挥好哈尔滨新区的作用。可以先与长春新区和金普新区合作,打通3个东北国家级新区合作通道,形成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进一步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东北地区协同开放合力。

尽快融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区域竞争已经演化为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区域发展的差距也体现为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二是高技术产业呈现很高的地理集中度,如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0.3%,广东、江苏两省,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44.5%。随着区域创新要素的快速集聚,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特色区域创新中心正在形成,辐射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个区域,以及全国不同区域的城市。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深入推进黑龙江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对接和交流合作。借助北上广深的辐射力,推动黑龙江高质量发展。黑龙江应主动融入京津冀等创新生态系统,从进入创新链入手,然后进入产品价值链和产业链。融入创新链一方面可以跨越地域之间的物理距离,克服黑龙江远离经济中心的劣势;另一方面可以发挥黑龙江区域创新的优势。在创新链上衔接,在技术创新上协同发展,实现两个创新生态系统的结网群居和互惠共生,把两个系统的创新要素,知识、人才、设备、工艺、市场、技术、服务等紧密结合,实现不同系统的创新主体优势互补、相互依存,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进而实现产品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融合衔接,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坚持“三性”要求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郭翔宇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在充分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指明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新时代“立德、立功、立言”提出明确要求和希望,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我认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应坚持“三性”要求。

坚持时代性,与时代同步伐,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理论家,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定理论自信,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坚持时代性,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和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才能做到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才能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齐奋进,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

坚持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坚持人民性,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不能抽象化,更不能空谈,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必须把人民性具体化。以农业经济问题研究为例,一方面,要注重总结、分析农民的实践创造,从中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理论和政策建议,用以指导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要以保护和增进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研究成果在指导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坚持现实性,立足中国现实,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理论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坚持现实性,最根本的是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哲学社会科学要具有中国特色,必须站在中国立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自主性、独创性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内在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创新中发展,在探索和解决社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中实现创新。因此,我们要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从当代中国和龙江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具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提出具有创新性和指导性的政策建议。东北农业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点围绕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精准扶贫等重大课题,继续深化前瞻性、创新性理论研究和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通过提交专业化、建设性、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充分发挥咨政建言作用,通过发表、出版科学阐释党的“三农”理论、及时解读国家“三农”政策的学术论著充分发挥理论创新作用,通过战略规划、评估论证、咨询建议、政策宣讲、培训辅导等方式充分发挥社会服务作用,努力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demo.jpg

●构建龙江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于文秀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我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和行动指南。

面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省应继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充分利用学位点申报与“双一流”动态调整等有利机遇,聚焦现代化新龙江建设,坚持立足学术前沿、聚焦现实问题,既在学术研究领域保持优势,又在反哺社会发展上做出新的贡献,为推动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建设具有龙江特色、龙江风格、龙江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贡献力量。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等学科平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科,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

高峰学科建设与高原学科建设相结合。用好用足我省“双一流”政策,实施以俄语为引领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提升计划,努力将该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为国家和我省实施对俄合作战略发挥重要作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提升计划,推动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学科建设比较优势,力争形成“高原”凸显、“高峰”林立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体。

加强冷门学科建设。依托新组建的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加强满学专业高级人才培养,加大满语本体研究、满文文献研究、满族文化模式研究及清史满族史研究力度,产出业内标志性成果;深化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合作,以《满族文化抢救开发研究》项目为切入点拓展应用研究,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助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提供文化理论支撑。

形成一批由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学科创新团队。依托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我省“文化名家”暨“六个一批”人才、“龙江学者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重点培养学术大师、领军人物和杰出青年学者;有计划地组建“大师+团队”模式的学科梯队,指导梯队成员合理落位,确保学科有梯队、教师有团队、成员有方向。

建设好高端学科创新平台。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及龙江振兴发展研究中心等省级培育高端智库,夯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合作等多重功能的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学科整体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教授)

●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实现铸魂育人任务

段虹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牢牢把握高校青年学生这个关键群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学等学科“铸魂育人”功能,帮助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2004年国家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显著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新兴一级学科,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六个二级学科。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应运而生。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一级学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政治经济学等二级学科的关系等问题仍有待深入探索。

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帮助青年学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将来担当重任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决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确保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下功夫,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致力于自身话语体系构建。积极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尽早扭转“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局面。

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立德树人水平。身教胜于言传,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明道、信道、传道,更要行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思想上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在行动上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和执着笃行,教育激励引导广大青年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切实担负起“培根铸魂”职责使命

梁謇

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培根铸魂”的职责使命与“四个坚持”的根本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应积极践行“四个坚持”,切实担负起“培根铸魂”职责使命,牢牢把握好“四个要点”。

把握立足点,勇于回答好时代课题。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质,都面临着专属于那个时代的重大课题,破解这些课题正是哲学社会科学时代价值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最重要的时代课题,就是要全面系统深刻地回答新时代应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要科学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将其作为破解我国时代课题的金钥匙。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认识、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潜心探索并致力回答新常态下如何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并积极投身于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把握落脚点,积极回应好人民关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目标,为人民做学问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至高追求。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充分利用学科和专业优势为干部群众释疑解惑,提供智力支持,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把握切入点,努力服务好龙江发展。实践性是哲学社会科学内在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其重要的评价标尺。要向人民奉献学术精品,就必须潜心钻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力争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且指导作用显著的理论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希望党校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当前,面对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任务和时代课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强对我省发展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对策性研究,为发展建言献策。要围绕补齐“四个短板”、破解“三偏”问题,打好“三大攻坚战”、建设“六个强省”等重大任务,开展专题调研,为省委决策提供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把握支撑点,自觉践行好修身立德。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础,也是立身、立业的根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培根铸魂”的神圣使命,必须以立德为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树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秉承“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做到德为人先、行为世范、学为众尊,真正实现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相统一,努力做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深厚、作风品行端正的党校教师,切实践行好为党举旗、为党育人、为党立言的崇高使命。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教授)